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2017年海南省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 质量提升经验交流

质量提升各省经验交流材料

  • 发布日期:2017-11-23
  •  
  • 分享到:
  • 【字号

广东:把好十大关口 扎实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继2012年国务院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质量发展三个转变、首次召开高规格的全国质量大会之后,又一个对我国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全球经济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之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意见》要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广东作为全国产品制造、消费和出口大省,必须紧紧围绕《意见》要求,牢牢抓住产品质量提升这个牛鼻子主攻方向,切实把好产品从出生终结全链条各环节重要关口,扎实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全力打造广东制造、广东产品、广东品牌国际竞争新优势,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以实际行动助力产品质量提升和质量强国建设,推动广东率先进入质量时代。

  一是把好标准关

  标准是戴上皇冠的专利,具有树标杆、设门槛、划底线的重要作用。标准决定着产品质量,有什么的标准应有什么样的产品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开展重点行业国内外标准比对,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差距,向全社会释放出标准至上、标准先行的强烈信号。作为广东,要提升产品质量,首先,必须强化标准先行的意识。切实把标准放在优先位置,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标准化试点和对标达标行动,积极推进全行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大力开展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强化凡生产必有标准的意识,让标准深入学校、深入企业、深入工厂、深入社区、入脑入心,真正实现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其次,必须强化标准先供的意识。就是要改善标准的供给体系,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标准需求与标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声明和监督制度,鼓励支持具备相应能力的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的标准,力促标准优先供给和有效供给。再次,必须强化标准先进的意识。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加快标准提档升级的要求,着力构建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建设,鼓励、引领优势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围绕我省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超高速无线局域网、4K电视、5G技术等重点领域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定产业先进标准。深入开展标准国际合作,推动广东优势产业技术标准国际应用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达国家标准转化互认,努力把广东建成先进标准体系示范区、标准引领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标准化活动集聚区。

  二是把好创新关

创新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没有创新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产品,难以行稳致远,难以得到用户和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我国200多种、广东近10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相对缺乏,特别是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高端芯片等至今仍然依赖进口。因此,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动地走质量技术创新之路。一是要全力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基础设施,基础不牢,产品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标准方面,要扎实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全行业领域的先进标准体系;计量方面,要着力夯实计量的精密制造基础,争取更多大区级乃至国家级计量基准落户广东,建立高水平的量值传递溯源和保证体系,加快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检验检测方面,要围绕产业集约、集群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和省级授权质检机构,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质量技术支撑平台。认证认可方面,就是要完善合格评定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合格评定制度和监管体系,引导和规范发展联盟认证、区域认证,开展高端品质认证。二是要大力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围绕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质量攻关,攻克一批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瓶颈和核心技术。建立工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支持企业瞄准国际一流实施技术改造,在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重点工业领域,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开发应用以及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等先进质量工程技术。三是着力提升企业质量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归根结底要靠企业,企业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原创的局面。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和投入,特别是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更多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促进品种更新和提质增效。在企业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新活动,推动创新群体以科技人员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互动转变。

三是把好准入关

准入是产品质量提升的源头,守住源头,就能为产品质量提供最有用、最有力、最有效的保证。一是要严格市场标准准入。加快清理各种市场障碍,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实施统一的市场标准,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依法依规清理、取消和下放生产许可等质量准入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二是要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强化市场主体资质监督,规范登记流程,仔细审查相关登记材料,对食品、药品、农产品、危化品、日用品等涉及民生的重点行业,严格按照先照后证办理。同时,加强产品抽检抽查,把媒体曝光关注的重点、群众举报诉的热点、累打严禁不绝的难点产品作为抽检抽查的重点,严查无照经营,制定无照经营检查台账,及时下发行政提示,集中开展查处取缔无照无证经营专项行动。三是要严格产品质量准入。深入推进质量准入改革,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依法保留的准入标准监督执法,做到该有的一项都不能少、不该有的一项都不能多。完善产品质量退出机制,制定产品质量严重违法企业退出管理办法,真正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不合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不准投料组装、已公布淘汰的产品不准生产和销售、没有产品质量标准和未经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的产品不准生产。

四是把好监管关

监管是产品质量提升全链条中的重要枢纽,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一把利剑。没有利剑高悬,产品质量提升就会成为空谈。因此,要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让有力有效的监管贯穿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一要深入推进质量监管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积极构建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消费者权益维护为监督基础、保险救济和社会救助为保障、市场技术基础建设为支撑、政府依法监管的现代质量监管体系。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监管,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加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社会多元共治、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二是不断创新质量监管模式。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质量监管领域的应用,开展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在线发布、产品质量黑名单网上曝光、区域和行业产品质量安全网络预警,鼓励企业建立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建设重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质量标识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台账、索证索票,让消费者准确掌握产品原产地、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准确信息,了解产品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执行标准、出厂检验等情况,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三是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工作,围绕食品、药品、农产品、重点消费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打假专项行动,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加强跨区域、跨境执法合作,适时开展质量问题产品专项整治和区域集中整治,真正形成优质产品畅通无阻、畅行天下,假冒伪劣产品人人喊打、无处蔵身的局面。

五是把好安全关

安全性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核心指标,是一条不可突破的红线和底线,把好安全关,就是守住生命线生死关。近年来,一些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害和伤害,也为我们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敲响了警钟。一是要科技兴安。要着力编织以科技为核心支撑的产品质量安全防护网,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大力推动产品技术创新,通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提高产品的安全、环保、可靠性等要求和标准;对市场上出现的具有安全隐患的担缺陷产品,要加大召回力度,扩大召回范围,健全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产品的安全风险。同时,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和应对,妥善化解贸易摩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企业按照更高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二是要机制保安。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产品质量安全防控领域的应用,推动建设全省质量大数据中心和伤害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提升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鼓励和引导承担质量安全风险的企事业单位和执法部门购买责任保险,形成风险分担的社会救济机制。三是要以法治安。加强质量促进的立法研究,合力推进标准化法、计量法、卫检法等修法工作,加快出台产品质量担保、缺陷产品召回、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集中整治一批质量安全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对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产品质量突出问题,要依法从严从重从快重罚重处重判,特别是要加强电梯、锅炉、高压容器等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与监管,坚决遏制群死群伤等事故发生。同时要针对广东对外开放程度高、跨境电商发达等特点,严格执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等相关法律,严守国门质量安全底线,确保从进口到出口、从车间到用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

六是把好品牌关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市场信誉的集中反映,也是高品质产品的象征,产品质量提升,最终要体现在品牌上。近年来,广东也培育了一大批世界品牌、全国品牌和广东品牌,但真正能够进入全球100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的品牌还屈指可数。因此,要提升产品质量,必须坚定不移走品牌发展道路。一是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要从广东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和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对广东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与保护,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品牌。完善质量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争创中国质量奖,鼓励地方政府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加大知名品牌示范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二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建立健全为企业提供品牌创建、品牌推介、品牌营销服务的公共平台,不断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及社会影响力。用好广交会中博会海博会以及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广货全球行等平台载体,面向全球大力推介中兴、华为、格力、美的等知名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吸引力和美誉度。鼓励企业在海外开展营销活动,引导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促进资本向品牌集中、技术向品牌集成、人才向品牌集聚。三要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加大对知名品牌企业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媒体加强广东品牌、广东质量的正面宣传,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行为。探索建立海外商标纠纷预警机制和危机管理机制。

七是把好诚信关

诚信是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优质产品的通行证。近年来假烟、假酒、假电缆等失信事件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以次充好、弄虚作假、欺骗公众,究其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诚信观念缺乏、守信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沦丧。要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构建质量诚信体系刻不容缓。一是要加快基础信用信息收集。要由发改部门牵头,积极向食药监、质监、工商、经信、烟草、文化、商务、文化等相关部门收集涉企信息,特别是加强对产品质量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上传至法人数据库,同时将抽检抽查、执法办案、消费投诉中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失信行为、失信企业及时录入公示系统,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奠定数据信息支撑。二是要加快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质量诚信体系、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的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制度,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领域率先应用质量信用信息,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三是严厉惩戒产品质量失信行为。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对存在制假售假、销售不合作产品等不良违法信息市场主体实行信用限制,在荣誉称号、信誉企业评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申请财政资金补贴和银行贷款方面进行限制约束,亮黄牌甚至出红牌,让失信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同时积极实施口碑工程,对信用信誉佳、产品质量好、消费者满意度高、社会广泛认可的经营主体实施联合激励,为他们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亮绿灯、优服务,提供便利,保驾护航。

八是把好维权关

维权是提升产品质量的终端环节,是提升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维权涉及千家万户和亿万消费者,广大人民群众一旦拿起这一武器,就会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对假冒伪劣产品形成强大的震慑,倒逼产品质量提升。一是大力推动消费维权。要积极开展消费维权宣传,畅通消费投诉举报渠道,充分发挥1231512345举报投诉平台作用,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限要求进行分类处置,完善有报必接、有诉必受、有受必应、有案必查的投诉举报查处反馈机制,彻底改变当前消费者投诉难、维权难的尴尬局面,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好对食品、药品、家电、手机、厨卫等产品质量投诉较多的质量纠纷问题,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开展打假维权。始终保持打击制假售假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关系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重点消费品等突出问题,要重拳出击,铁腕整治,决不手软。要突出打大要案、打违法利益链,坚决遏制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重特大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三是积极倡导依法维权。法律是维护消费者权益、倒逼产品质量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促进条例,加强产品质量和质量技术基础立法,加快建立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法规体系,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全民质量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积极鼓励和大力倡导社会公众拿起法律武器,来解决消费过程中出现的产品质量矛盾和纠纷。同时要解决好质量法规中原则性比较强、可操作性比较弱,倡导性比较强、强制力硬约束不够,案件受理比较及时、案件审判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及时、便利和效率,让依法维权成为常态,让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代价,真正在企业和从业人员中形成不想、不愿、不敢、不能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良好局面。

九是把好人才关

产品质量提升,关键在人,人是提升产品质量的第一资源,也是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因素。提升产品质量需要千千万万优秀的质量管理者、质量生产者、质量研究者、质量创新者。从全国和广东的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各地对质量人才的重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但面向质量的人才教育培训还存在系统性不强、协调性不足、融合性不够等短板,与质量强国、质量强省建设的需要还在较大差距。为此,一是要大力培养质量通用型人才。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和专业课程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企业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研究建立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评价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技术队伍,奠定产品质量提升的坚实基础。二是要努力打造质量领军型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青年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打造一大批首席质量官,质量高级检测师、咨询师、评估师、计量师、认证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大国工匠。适时引进一批国际质量方面的领军人才和质量创新团队,充实优化广东质量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三是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完善质量激励政策,继续开展国家质量奖和省市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加大对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在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降低职业技能型人才落户门槛,着力解决好质量技术人才普遍关心的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保障、职称评定、创业环境等突出问题,让质量技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工作有平台,发展有舞台,生活有保障。

十是把好文化关

文化是质量的血脉和根基,是质量提升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强大动力源,没有质量文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产品质量的永续提升和永续改进。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质量文化,真正让质量文化融入企业、融入产品、融入血脉。一是领导要带头。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前所未有地重视质量工作,强化质量就是发展、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政绩的理念,把质量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查、同考核,把质量提升的水平作为考核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在辖区内积极开展质量月、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标准化日、世界计量日等参与式、体验式质量活动和质量强省、强市、强区、强县等活动,形成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和强大的质量文化牵引力。二是企业为主体。企业是质量文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重要载体,也是质量文化形成、传递、发展的主体,企业要强化质量即生命的理念,大力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推广卓越绩效管理、零缺陷管理、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模式,扎实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强企活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把追求一流的产品、一流的质量作为奋斗目标,用质量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公众要参与。消费者要提高质量意识,对产品质量用脚投票,并积极举报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商会、协会、中介等社会力量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引导行业诚信自律;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产品质量突出问题和产品质量事件,大力宣传推广优质产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努力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共同构筑起优质、安全、环保、健康的质量大堤

 

湖北武汉探索出一条服务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新机制

 

 

 

    针对中小企业质量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如何精准帮扶,进而助力中小企业提升质量水平?湖北武汉质监部门在岱家山科技城进行试点,探索出一条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双创、促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实现快速成长的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双零活动的典范之一。当前,武汉已经在全市推广岱家山模式,该模式也值得全国质监部门学习借鉴。

武汉华宇科技有限公司在质监部门帮助下通过军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取得相应生产供货资质后,一款军工产品市场份额达到80%,企业租赁面积由刚开始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3000平方米,年产值由原先的200万元增长到2000万元,实现了10倍增长。

上品一家武汉有限公司在质监部门帮助下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后,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60%,产值预计将由2016年的2200万元跃升到今年的3000万元。

武汉奥森迪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质监部门帮助下,产品合格率稳步提升,从2013年产值30万元左右,发展到2016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纳税60万元。预计2017年可达2000万元。目前该公司新三板挂牌进入受理阶段,团队人数则由3人发展到了27人。

3家不同的公司、3个不同的成长故事,它们却来自同一个地方——武汉岱家山科技城,一个已形成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链,汇集智能机电、医疗器械、节能环保、软件创意等各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82家的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和典型的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园区。他们的成功背后还有同一个关键元素在予以支撑——质量技术服务。

类似这样的质量成长故事在岱家山科技城还有很多,这些小微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成长故事的主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湖北武汉质监部门给他们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武汉市质监局创新服务方式,在岱家山科技城进行试点。通过依托园区打造线下线上两个平台”——园区质量服务站、质量技术监督一体化网络服务平台,实施一项工程——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出一条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双创,促进小微企业质量提升,实现快速成长的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介绍,在武汉市创新打造的岱家山模式的推动下,从2013年到2016年,岱家山园区孵化器企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00%,加速器内企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0%50%。全园销售收入从4亿元增长到5.5亿元,增长37.5%;企业数量从127家增长到207家,增长63%;就业人数从2013年的1300人增长到3000人,增长130%。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5年累计吸纳大学生创业团队近100人。

线上搭建质量技术监督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

武汉海王新能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新能源)有托管标准505条,工作人员查新后发现,其中67条标准已被新标准替代,仅今年失效的就有17条。按照海王新能源半年查新一次的频率,仍无法确保500多条标准的有效性。

事实上,在岱家山科技城,类似海王新能源这样面临着数据更新难题的企业不在少数,不过他们现在都已不再担心数据的变化问题,原来在托管之后,标准状态实时更新,随时提醒作废替代情况,确保了企业所用标准的有效性,避免了企业产品因达不到最新技术标准要求造成的质量损失。

海王新能源这样的众多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解决标准变化的后顾之忧,是因为武汉市质监部门掌上标准馆将标准服务送至岱家山双创企业厂门口,于是企业技术人员足不出厂,就能随时掌握行业最新标准信息。

这样的标准网上上门服务,正是武汉市在岱家山搭建质监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的缩影。我们利用互联网手段,整合质量技术资源,打造具有一键报检、专家在线问诊、掌上标准馆、网上课堂等线上服务功能质量技术监督一体化服务平台。武汉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悉,武汉市岱家山的线上服务还包括一键报检实现与检验机构实时信息对接。通过武汉市质监部门的牵线搭桥,岱家山科技城与湖北省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合作,共享华中地区高校、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大企业等单位的科学仪器资源,通过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最快捷的检验检测服务,缩短企业技术研发时间。

此外,武汉市还积极打造网上质量课堂,保证基础质量培训网上学,《计量法》《标准化法》《质量法》及质量管理工具等企业管理基本知识,企业人员学习随时随地网上学。

线下首创园区质量服务站 提供质量基础服务

2013年,随着入驻园区小微企业数量及质量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武汉市质监局创新服务方式,在江岸区岱家山科技城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质量服务站。在武汉市质监局一院五所的技术支持下,质量服务站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性质量服务,并逐渐探索出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双创的新模式。

服务站由质监部门提供技术和培训支持,园区选聘质量服务专员,做到6统筹,即为双创企业统筹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以及质量品牌建设、质量文化建设工作。建立起了政府-园区服务站-企业的质量服务传导模式,为园区双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营造了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环境,累计为双创企业减负400余万元。武汉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统计,服务站定期组织检定机构上门为企业提供计量检测服务,为企业节约成本76万元;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服务,累计为160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330次,为企业节约成本375万元;在全国首创推出企业5551质量管理模式,免费为企业提供认证服务,累计帮助74家企业通过认证,为企业减免42万元。此外,已有4家园区企业获得湖北省名牌及武汉市名牌,94家企业获得156件商标。

质量管理年”“标准化服务年”“计量科普年”“品牌文化节”“质量月等主题活动,传播质量第一、诚实守信等质量理念,营造了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将质量意识从创业之初就融入到创业者的血液里。近年来,在岱家山科技创业城未发生一起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

2015年,武汉市专门整合发改、经信、科技、质监、工商联等5大部门资源,紧扣双创,依托园区,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员培训、体系管理、标准研制、质量对比提升等项目,为企业提供多项服务,开展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今年96日,以深化质量技术基础服务,助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为主题的2017年岱家山科技城质量月活动正式启动。会上,武汉市质监局授予岱家山科技城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双创示范点,这也是全国首个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双创示范点。

线下有全国首创的质量服务站、线上有质量技术服务一体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和关联,武汉市在岱家山科技城形成了一个具有O2O(线上线下)特色的质量技术服务模式——岱家山模式。

该模式也得到了质检总局的高度肯定。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2015年的全国首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首日莅临岱家山科技城调研指导并组织召开了座谈会。支树平充分肯定了岱家山科技城质量服务站主动介入、全面服务双创的做法,并认为岱家山科技城质量服务站为企业提供质量意识培养、质量管理经验推广、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等服务经验值得复制推广,他还特别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打牢质量的基础,必须要有质量的支撑。

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在岱家山科技城的成功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质量技术基础在加快双创式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武汉市质监局负责人说。目前,武汉已在全市16个区设立了质量服务站,复制推广岱家山模式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放大质量基础的作用,全面落实质检总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为主题的中小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活动。

 

质量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品牌时代——山东质量强省战略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的殷切希望,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砥砺前行、踏实奋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7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发展再创质量效益发展佳绩,实现生产总值35017.39亿元,同比增长7.7%。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6.3:44.5:49.2,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要将纷繁复杂的事物向前推进,必须找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国际经济颠簸起伏的大环境下,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上述成绩,就在于省委、省政府抓住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提升发展质量。

质量强省,推动由大到强转变

“世界经济遇冷,企业产品销售大幅下滑;消费升级换代,众多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旅游、代购等方式海量购买国际品牌产品;年轻一代与传统消费观念决裂,追求品质、品位、品牌,成为不二选择。现实严酷地告诉我们,以质取胜、以品牌论英雄的时代已经到来。”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张宁波分析说,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把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20129月发布了《贯彻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以质量提升推动山东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2014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山东标准”建设的意见》;今年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领导明确提出推动山东经济发展进入质量品牌时代。

按照我省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意见,2020,打造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基本建成食品质量安全和重点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订工作,建立健全产品标准、工程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体系,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的技术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为推进质量强省战略的开展,全省各市县都相应成立了协调机构,搭建了有效的质量强省战略推进载体,形成了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品牌建设和质量共治的格局。新形势下,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省质监局积极适应形势发展,围绕“质量强省”战略规划要求,紧扣“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发展目标,提出了“标准引领、质量提升、创新驱动、品牌带动、人才支撑、信用保证”的质量发展之路,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省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质量提升,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我省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70%。这一经济结构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我省2016年出台政策,对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炼油、煤炭、化工等产业进行压减,仅钢铁和煤炭两项就要在3年内分别压减1000万吨和4500万吨。这对山东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缓解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升产品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生产出满足市场升级换代需求的精品。”张宁波介绍,质监部门以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全面提升供给质量水平。

连续5年广泛开展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年度行动计划。成立“质量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行业、部门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设立山东省质量发展行业咨询委员会,制订行业质量提升计划工作方案,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四化”。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行业先行制定质量提升计划,开展质量攻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坚持将质量提升作为履行产品质量监督职能新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帮扶整治,实现质量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工作成效。目前,我省有寿光市建筑防水产品、梁山县专用车等8个产业集群成为国家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青岛市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东营、聊城、烟台、济宁、曲阜、诸城等市()正在创建过程中;青岛海尔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海信集团、潍柴动力、九阳股份等多家企业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在此基础上,质监系统创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实现对产品检查与引领的双向促进、提升。一是对监督抽查发现的问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企业约谈等“软”形式帮助企业查找不合格原因,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二是发布《工业产品质量风险舆情分析动态报告》,对可能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时开展监测、研判,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第一时间对各类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广泛深入的质量提升行动有效促进了我省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在2013年—2017年上半年的国家监督抽查中,我省产品质量合格率不断提升,分别达到89.4%93.1%92.5%94.6%95.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沿海省份。

  曾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九阳股份副总裁韩润介绍说,在消费水平快速升级的时代,企业必须步步紧跟甚至领先消费。九阳能够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国内小家电的领军企业,,最重要的因素是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精品。

标准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得标准者得天下。全省质监系统站在推动质量全面提升的高度,加大工作力度,使标准工作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质监局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东标准”建设这一区域标准化理念,提出了“加快标准化工作由基础性向引领性,由单一性向公共性、可推广性,由产业技术领域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转变”的发展思路,确定了至2020,在政府治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农业与农村综合改革等29个领域,建设1500项标准,推动全省各行各业向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高水平迈进。

  大思路带出大手笔。

省质监局牵头起草了《山东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方案》,提出了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标准领航工程、公共服务标准创新工程、标准国际化提升工程、建全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的“3+1”重点任务。

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并确定了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标准为首批山东省企业标准“领跑者”。

与国家标法中心联合建立了“山东WTO/TBT-SPS通报咨询及预警服务”“中日韩标准法规与产品信息公共服务”“东北亚标准与技术法规服务”平台和中韩自贸区标准法规研究基地,服务于标准互认和合作创新。

实施“标准化+”行动。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完善“山东标准”建设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措施,广泛组织开展“标准化+”行动,突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城乡统筹发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推动标准化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逐年制定和滚动实施《“山东标准”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构建适应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需要的先进标准供给体系,先后下达“山东标准”建设重点项目1790,目前已完成1746项。

各类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力促进了我省产品质量的提升,而且培育了许多企业迈向世界的新动能。

山东昊月吸水材料有限公司通过主导制定《吸收血液用多孔交联的聚丙烯酸钠高吸收性树脂》国际标准,打破了日本、德国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格局,迫使国外企业特别是日本企业退出中国吸水材料市场。

  金正大集团自去年以来,连续主持、参与制定的缓控释肥料和脲醛缓释肥料国际标准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实施。以标准做引领,这个成立不足20年的企业迅速从行业跟随者成长为行业的领跑者,2012年以来,销售收入从11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7亿元。

计量支撑,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只有测得准,才能造得精。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是控制和提升质量的基础,从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到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再到出厂产品的合格检验,每个流程都离不开计量,都需要大量的计量器具和数据提供保障。

  省质监局紧扣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的计量需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计量标准提升工程,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675,建成国家级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实验室18,计量检定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高标准开展计量精准服务产业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国家节能家电、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测绘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构建服务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围绕节能减排开展能源资源计量工程,指导纳入国家节能低碳行动的1188家重点用能企业增补能源计量器具5万余台件,切实发挥计量在节能减排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计量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政产检学研用”相结合协同创新发展机制,重点加强环境监测、能源资源计量等重点领域计量标准的研究,充分发挥计量基础保障作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计量技术支撑。

  

品牌带动,打造竞争新优势

品牌的价值和魅力越来越高。同样的一双旅游鞋,打上知名品牌的标志,其价格就是普通旅游鞋的几倍甚至是数十倍。

    如何打造山东品牌使山东经济插上品牌的翅膀?

我省质监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山东品牌高端化建设,大力实施支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品牌时代。

构建山东省质量品牌工作综合协调推进机制。实施质量品牌发展工程,建立质量品牌推进发展平台,推动科技、标准创新,加强质量品牌认证,开展质量品牌价值评价,强化质量品牌保护,促进质量品牌人才培养,建立质量品牌激励机制,推进质量品牌社会共治,形成质量品牌培育、成长、发展的制度体系。

加强品牌培育创建,不断提高山东品牌竞争力。培育了10个国家级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总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培育山东省省长质量奖企业45家、个人25,提名奖企业41家、个人17,山东名牌产品1784,山东省服务名牌352,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51个。

实施“万千百十”行动计划,塑造品牌企业。2016,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 推进“万千百十”行动计划的意见》。即每年培训10000家中小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选择1000家骨干企业推进品牌创建,重点打造100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培育10个行业品牌、10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10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着力在推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大产业培育一批品牌引领企业、隐形冠军、独角兽和瞪羚企业。

积极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提升品牌竞争力。组织开展企业质量信用及品牌价值测算培训,引导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提升企业品牌价值。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青岛啤酒、东阿阿胶分别以357.87亿元和340.53亿元在中华老字号品牌中名列前茅。成立全国首家省级品牌评价标准化机构——山东省品牌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建立我省科学公正的品牌评价技术标准体系,提高我省品牌评价的认可水平。建立山东品牌数据库,对品牌信息进行系统管理,为品牌高端化建设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

实施“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工程。推动高等院校开展标准质量品牌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品牌高知人才;支持高等院校建立综合性标准质量品牌教学中心、培训中心、实训基地,培养标准质量品牌技能人才;为企业开展质量品牌提升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培育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经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战略举措,我省涌现出以海尔、浪潮、重汽、张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企业,“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厚道鲁商”“食安山东”等公共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南通质量提升行动走出特色之路

 

 

 

91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意见强调,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

    919,纺织行业(家纺)质量提升动员推进会在南通举行。据悉,纺织行业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后,首个在质检总局和地方省级政府共同指导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行业。

    作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南通市质量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近年来在提升重点产业质量方面,结合南通实际,积极探索,主动创新,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3+3+N”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质监牵头推进高端纺织业发展

    南通市委市政府对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工作高度重视,着力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发展,确定了“3+3+N”重点产业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高端纺织列为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的第一位,并明确南通市质监局作为推进高端纺织产业发展的牵头部门。2016年以来,南通市质监局积极行动,将履行自身职能与促进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南通是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科技水平较高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但是,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比对分析,仍然存在诸多发展短板,如科研能力不足、技术标准还需升级、知名品牌企业数量少、家纺产品设计能力较弱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南通市质监局提出了高端纺织的定义,全市“六园一区”高端纺织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纺织产业六大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用以指导各个示范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组建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行业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成立了全市高端纺织产业联盟。

    与此同时,注重市场培育和贸易平台建设。大力推广石墨烯纤维新材料在纺织产业中的应用,组织开展“高端纺织业·纤维新材料”院士专家南通行活动、全市纺织行业转型升级面对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公益孵化、品牌发展促进转型升级论坛、开展国家认监委“高端纺织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试点等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通过争取标准话语权、打造质量品牌新标杆、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等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南通市大生集团、海汇科技、太极化纤等6家企业获批筹建标准化工作组,一举结束了2016年以前作为纺织大市无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历史。由高端纺织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累计达98项,这对于推动南通市高端纺织产业快速占领全国纺织行业标准化话语高地,形成战略性优势产生了重要作用。由市纺织工业协会和罗莱生活等12家成员单位抱团申报的“南通家纺联盟集体商标”获国家商标局的认定,对南通家纺行业形成集团优势、提升地区品牌效应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全市高端纺织产业实现产值2441.6亿元,同比增长8%,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的16.3%,占全省纺织产业比重的11%;实现利税253亿元,同比增长6%,出品交货值412亿元;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市工业的25%。其中南通家纺产业接近全国总量的50%,规模以上家纺企业45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低迷的复杂环境,一批纺织业企业主动开展质量提升、增强研发能力、发扬工匠精神,通过创新转型实现了健康发展,形成了大生集团、罗莱生活、鑫缘集团、金太阳科技、联发集团、紫罗兰家纺、大东毛巾等一批纺织质量提升标杆企业。

    构建质量技术基础公共平台强力助推产业质量提升

    今年4月以来,南通市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在港闸区揭牌成立,南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江苏省功能性床上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

    作为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专业特色园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总面积44平方公里,规划集产业研究、检测检验、技术标准研究、信息查询、跨界交流学习于一体,分为核心区、集聚区、拓展区3个部分,预计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其中,核心区占地近2.67公顷(40亩),由政府投资建设园区管委会和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为入园企业提供检验检测仪器租赁、个性指导、招商引资、政策发布等服务;集聚区占地20公顷(300亩),主要是引进检验检测认证类企业集中入驻,集聚发展,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拓展区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主要是发挥市北高新区资源优势,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级,打造全覆盖、高层次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群。目前,已吸纳20多家检验检测机构入驻产业园区。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打造,可以优化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促进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南通市质监局局长倪建明介绍,包括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在内,目前南通市正着力构建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另两个分别是“3+3重点产业质量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家纺设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将成为南通纺织产业质量提升的强力助推器。”

    3+3重点产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一期投资130万元,围绕“3+3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以广大中小微企业为服务主体,集南通”3+3产业的质量和标准化信息研究服务、六大产业标准体系建立、WTO/TBT技术贸易壁垒研究、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信息集群构建、国内外产业标准检索查询、标准确认及评估信息化、国内标准数据库构建、企业标准动态跟踪等功能为一体。平台分为高端纺织等六大产业子平台,目前该平台正处于招标构建阶段。建成后,企业可以“一点通览”质量技术标准认证信息。

    家纺设计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由紫罗兰家纺、罗莱纤维等企业联合发起,规划在中央创新区建高端纺织科创产研园,行业模块包括高端纺织家纺公司、科研机构、创意公司、品牌设计公司、高端策划公司、国外研发设计公司。建成后将成为南通乃至全国唯一的低密度花园式专业家纺产业研发基地。

    另外,江苏省功能性床上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已获批筹建,这是南通市纺织行业历史上首个省级中心,是高端纺织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技术支撑。建成后,将为功能性床上用品提供紧缺的第三方检测资源,并通过与产业发展的深度对接,推动企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同时也将为政府对功能性床品质量的监管和相关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从而为高技术纺织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市质监系统已建成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4个省级检测中心。另有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1个省级检测中心正在筹建中。

    首创“质量合作社”模式促进个体企业走质量提升之路

    97,南通市首个家纺“质量合作社”在海门成立。由家纺区域管委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检验检测机构、协会组织、品牌企业等发起的“质量合作社”,吸纳个体工商户为合作社成员,将实施“六统一”质量提升管理模式。

    “成立‘质量合作社’后,将实施‘六统一’管理,多元联动,精准扶持。”南通市质监局副局长刘鹏说,从纺织行业质量状况来看,个体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频现,急需质量提升,而随着南通纺织业转型升级,向着中高端水平迈进,也需要质量提升。推行家纺“质量合作社”管理模式试点,目的就是规范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行为,推动个体工商户转化成规范化小型企业,进而转化为规模企业,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质量总体水平。

    “六统一”包括统一产品标准和标识、统一产品检验检测、统一建立首席质量官、统一品牌发展建设、统一建立质量信用、统一执法监督。通过“六统一”,将把好产品质量的两头,即原辅材料进厂关、产品出厂关,每个社员每年度可享受免费检测20次,2140次社员承担70%的检测费用;根据低端市场产品需求,在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低端产品的团体标准;培养工商户首席质量官,免费进行质量管理知识与方法、标准、检验培训,打通工商户产品质量管理通道;利用高等院校的资源,开展技能素养培训活动;品牌企业将输出管理人员现场辅导,实现缝制技能、现场管理上台阶,对接贴牌加工;探索统一使用质量合作社的吊牌,实行区域品牌、质量承诺、先行质量赔付等,让个体工商户有信誉保证,参与市场竞争;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监督管理,通过行政执法等手段,淘汰部分个体工商户,净化市场秩序和环境,维护合作社成员的利益。

    检验检测机构贴近“质量合作社”社员开展“一站式”服务,包括社员绿色通道、标识审查、上门抽查、微信报告、标准培训、检验员操作实践、现场指导咨询服务、优秀供应商推荐、贴牌监检、信息发布等,下移服务重心,送检测到市场,提供更为精准和便捷的服务。

    首批加入“质量合作社”的社员们高兴地说,作为个体工商户,很想把产品质量做好,苦于不熟悉产品标准,没有检测手段,没有管理人员,进入市场消费者也不信任,始终在走钢丝,担心产品质量抽查不合格,还要接受处罚。“现在好了,有了质量合作社,那么多部门为我们提供管理指导、技术支撑和各种扶持,我们一定会将质量做上去。”

    据悉,继海门试点后,南通将在全市推广“质量合作社”管理模式,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将1000家家纺个体工商户培育转变为规范经营企业,转变为规模生产企业,推动家纺产业质量提升,转型升级,打造南通家纺区域品牌,促进家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家纺行业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提升家纺质量,不仅是推动家纺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质量消费需求、创造更加美好小康生活的内在需要。南通市作为全球最大家纺产业基地之一、我国首批的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提升家纺产品质量水平,对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升竞争力水平,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次家纺产品质量提升行动,既有全国性行业协会的主动作为,也有江苏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创新探索,主题聚焦、点面结合,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和重要示范价值。

 

贵州省质监局部署从六个方面落实质量提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第二届中国质量(上海)大会会议精神,贵州省质监局迅速采取行动、认真组织学习,并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做专题汇报,从6个方面狠抓落实、积极部署。

一是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紧牵头起草《中共贵州省委 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工作方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出台推动质量提升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指导全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在保持贵州速度的同时,打造“贵州质量”。

二是进一步落实质量主体责任。紧紧围绕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进一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各个方面的质量主体责任,真正形成“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三是聚焦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服务业,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通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鼓励和推动企业升级标准、追求卓越,规范质量行为,开展质量改进和技术创新,促进贵州经济更好更快永续发展。

四是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对贵州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服务业名牌、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品牌的培育力度,发挥好品牌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继续评选省长质量奖,树立贵州省质量标杆,提升贵州品牌形象。

五是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在已经建成贵州国检中心园(一期)和黔北检验检测聚集区的基础上,围绕贵州特色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贵州质检中心园(二期)建设,发挥好质量基础在提升全省质量工作水平、推动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六是加强向贵州省委、省政府汇报,建议年内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贵州质量发展大会,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工作方案》,表彰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进一步推动全省质量发展。

 

 

新常态下广东省汕头市推进质量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习总书记还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最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对推动我国的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是新常态下做好质量工作、建设质量强国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明确了全省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开启了广东加快迈入“质量时代”的新篇章。可以说,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质量提升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内生动力,提高供给质量、做好质量工作是各级各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质量决定未来,协调发展重在以质取胜

质量改善供给,质量引领发展,质量就是未来。汕头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拥有一批本土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基础扎实。去年以来,汕头市委、市政府启动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创新,完善监管体系,提高供给质量,加快促进经济发展从“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从“汕头制造”向“汕头创造”转变。目前全市有A股上市企业31家,数量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23位、广东省第3位,“新三板”企业56家,不少企业已经成为省内、国内细分行业领域的标杆。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9.1%,增速居广东省第2位,主要指标增速居广东省前列,实现了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提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曾充分肯定汕头的创新型企业,认为汕头不少企业的发展水平不亚于珠三角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汕头地少人多,资源禀赋有限,必须走提质增效的发展之路,以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以质量提升整体实力,以质量构筑新的竞争优势,2018年建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目标任务。这既是汕头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东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顺应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共建和谐美丽家园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坚持把质量作为发展的底线,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通过全面提升汕头质量、汕头标准、汕头制造、汕头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交通航运、科教创新、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创新的国际化滨海城市,推动汕头实现全面振兴、协调发展。

二、品牌代表形象,“汕头制造”需要工匠精神

品牌的背后是质量,质量是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体现,品牌是一个地区最好的形象。如果人们一提到内衣就想到潮阳、潮南,一提到玩具就想到澄海,那么汕头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就提高了,我们建设质量强市的成果也就显现出来了。建设质量强市,说到底就是要擦亮“汕头制造”招牌,树立起城市良好形象,让“汕头制造”成为亮丽的名片。因此,广大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切实把质量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里,大力弘扬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立完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销售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集聚,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等制度,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哪个环节发生质量问题,就由哪个环节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要深化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品牌培育机制,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树立一批质量标杆,形成更多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汕头制造”品牌。

三、质量关乎民生,提高供给质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针对汕头产业整体层次较低、产品质量不高、质量创新活力不强等短板,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产品、服务、工程”质量提升,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要围绕老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农产品、纺织服装、食品药品、工艺玩具等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制造出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的高质量产品。要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和测评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转变,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全面加强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水利枢纽、环保设施等工程特别是“一一三五六六”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严格实施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精心打造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良心工程。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结合汕头市正在开展的“创文强管”“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不断巩固提升汕头市环境质量。

四、共治凝聚合力,质量监管促进质量提升

质量强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个领域,需要大力弘扬“承百年匠心 铸品质汕头”的城市质量精神,广泛引导、发动各行各业参与和支持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做到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各行各业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协调运行机制。我们要着眼于提升质量治理能力,结合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集中攻关、集中审批、集中突破“三集中”,深入推进“放管服”和“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全力当好企业的“吉祥三保”,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要制定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充分发挥新业态下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产品伤害监测和服务质量监测制度,加强信息共享、风险监测、舆情分析,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实行行政约谈、区域整治、集中整治、挂牌督办等措施,监督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要抓住质量诚信这个“牛鼻子”,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关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配件等突出问题,推进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质监、公安、住建、环保、工商、知识产权等部门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整治,以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专项行动,重点监管,重拳出击,铁腕整治。要加大媒体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坚决曝光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决不让个别企业的违法行为,破坏汕头企业的整体形象;大张旗鼓地宣传重视质量、守法经营的优秀企业和质量过硬的名优产品,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质量、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质量强市工作向纵深发展。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质量是保障。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是推进汕头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加快质量强市建设,全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全面丰收,推动汕头实现全面振兴、协调发展,努力走在广东新一轮发展前列,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