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琼中堑对村:富美乡村迎客来

日期:2017.05.17

 

静静聆听乘坡河流淌的声音,坐在民宿阁楼的摇椅上,喝着黎家五月茶,细细品读《有一种日子在琼中》。这样一个惬意又悠闲、清新又舒适的生活,只要你来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就能体验到了。

堑对村是省委办公厅的帮扶联系点,从2015年开始,省、县、镇、村四级联合发力,充分利用各级资金,以“减贫摘帽”为目标,以促农增收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年时间,贫困户从2014年的100户,减到了现在的4户。偏远贫困村蜕变成了旅游休闲度假好去处,集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守着一亩三分地的村民端上了发展产业、旅游的“金饭碗”。

打造田园风光——放飞心灵的旅游度假村庄

 “君饮一壶酒,我束一串花,孩儿抓鱼虾,田地采农货。”如今,走进堑对村,便能洗净一身的疲劳、烦躁。 

 

“堑对村背山靠水,自然风光美如画,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打造一个让游客能充分体验田园生活、农村乐趣的旅游度假区就是我们的初衷。” 堑对村原驻村第一书记石乐光介绍。

 

引导村集体和群众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万泉石臼”乡村旅游合作社,写好“山水”文章,着力将堑对村打造成为集休闲农业渔业观光+民宿+土特产示范村。 

 

 “去年7月,在政府的带动下,我的农家乐开始营业,到现在已经赚了3万多元了。”吃上“旅游饭”,当起老板的村民王敬新说道,他们用的食材都是自家种养的,做的菜都是“土”菜,很受游客喜爱。如果逢上三月三、端午节等节日,游客还可参与制作三色饭、竹筒饭等黎族特色美食,以及粽子、年糕等小吃。 

 

省委办公厅投入30多万元打造王敬新的农家乐,带动3户贫困户共同参与。琼中旅游委也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新建渔家乐1家。    堑对村民宿,走的是“水乡黎家、清新田园”的路线。白墙红顶呼应,木栏栅门窗,渔船改造花坛、黎韵挂画……民宿每个房间都装修精致,黎族文化浓郁,住在里面,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我每天都会打理花草,整理房间,希望能给游客一个舒适的环境。”经营起堑对民宿的贫困户刘春兰,已在2016年底脱了贫,她坚信“乡村旅游热”一定会给她带来好的收益。 

 

村里这类民宿共有15间,村民当起了掌柜,腰包鼓了,平日里害羞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起来。 

白天,游客闲逛完村庄后,还可以到“槟榔湖”“羊溪”“益智园”等休闲农业观光景点游玩。手牵着手行走在乡村步行道上,穿过花架,来到木质凉亭,和当地村民话话家常,感受淳朴民风;午后,可划船、骑车、捕鱼、抓虾,运气好的话,晚餐的食材就到手了,只需拿到农家乐或者农户家加工,便可享用。 

此外,还将继续建设咖啡馆、客栈、农家集市、水上观光、果园采摘等旅游业态,形成完备的旅游接待链条,提升村庄品位和吸引力。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公司共享客源,积极打开全域旅游新局面。    远离城市的喧嚣,玩耍个三两天,若是觉得不过瘾,还可带上当地农民售卖的山兰米酒、野生蜂蜜、山鸡等农产品,回味这闲云野鹤般的心灵放飞处。

 

绘就美丽画卷——敞开大门迎客来

“以前的堑对环境很差,路也不好走,自个儿住得都不舒适,更别说吸引游客了,美化村容村貌是敞开大门迎客来的重要举措。” 堑对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标说道。 

 

  借力“富美乡村”建设,绘就“堑对画卷”是各级帮扶单位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堑对村计划开工项目26个,总投资达2800多万元,万道、坡村“富美乡村”、万道农家乐装饰与安装工程、万道乡村与民宿工程、万道乡村咖啡馆工程等项目相继落成。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整合多方资金,累计投入878.69万元新建环村道2条、生产便道2条、3个渡口、饮水工程、村小组文化室、村委会电信基站建设、万道村宽带入户、南北队电网改造等民心民生工程。 

 

  “漫水桥”顾名思义就是水中的桥。要进到堑对村,就要经过这样的一座“漫水桥”。 

  该桥建于1993年。多年来,一到涨水季节,桥面被乘坡河水淹没,堑对村就好比是笼中鸟般,被困村中,与外界隔离了起来。省委办公厅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决心改变危桥现状。 

 

  2016年3月,一座雄伟的桥墩——乘坡河二桥逐渐浮出河面,如雨后春笋般,仅短短三个季度,二桥已完成施工建设的80%以上,现已实现功能性通车。“该桥建好后,可加强两岸村庄群众与外界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保障乡镇货物运输发展,对发展旅游业也有很好的助推力。”琼中交通运输局局长黄俊东说道。 

 

  为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加大村内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该村给每户村民发放垃圾桶,完善村内长效保洁机制,聘用专职保洁人员,配备垃圾清运车,每周都组织人员清运;督促村民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并种上花草进行绿化。 

 

  堑对村南队、北队的红顶小洋楼掩于青山中,宣示着堑对村的喜人改变,这都得益于库区移民资金和危房改造资金的扶持力度。2016年,全村应进行危房改造共28户,已开工28户,已竣工27户,开工率达100%。 

 

有山有水,有情有调,村庄建设日臻完善,游客慕名而来。

守护青山绿水——单一产业走向多元化

  堑对村是一个水库移民村,地处万泉河河头,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青山绿水宝地。

 

  “别看我们地多,到了秋冬这两个季节,水一涨,就淹了,所以在那些土地上我们也无法长期种植农作物。”村民黎良文道出了这块宝地上的人们始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产业太单一、受自然环境限制。

 

  “我也知道天天守着那几亩橡胶、槟榔很难致富,但从前没经验,啥都不敢尝试,幸亏赶上了国家好政策,扶贫力度大,教技术,给种苗,还给我们建羊舍。”堑队村委会南队村脱贫户王时军说起自身经历,很是感激政府。

 

  王时军今年已快年过半百了,上半生一直守着9亩的橡胶、槟榔,日子过得很是清贫,2016年,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入了黑山羊养殖合作社,走上了养羊致富路后,日子渐渐变好,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户尝到了新产业的甜头,积极性“蹭蹭蹭”地就起来了。为了带动全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省、县、镇、村四级帮扶单位联合发力,确定了适合堑对的“三养一种”模式。先后注入资金68.41万元,成立了养竹狸、养鸡、养羊和种植南药的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单一产业从此走向多元化发展道路。

 

  “抱团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致富带头人+农户等形式,能大大降低贫困户失败的风险,提高他们的收入。”石乐光说道。

 

  产业规模大了,销往哪里?各级帮扶干部带着农户寻找销路,很快“堑对牌”农产品受到了琼中、万宁等地餐饮企业的青睐,截至2016年12月份,销售阉鸡850余只,销售额近9万元;利用微信平台开设“堑对农家店”,开展网络销售,土鸡蛋网售达每月1500个,实现每月创收3000元。

 

  “养得多了,销路就来了,还供不应求呢,不愁卖。”山鸡养殖致富带头人欧玉娇说道,她就是靠着山鸡养殖脱了贫,现在已从最初的150只发展到了1500只,后期还将不断扩大。

  青山绿水保护了,产业多元了,堑对村村民笑了。

(通讯员 秦海灵 陈欢欢)

  来源:今日琼中、琼中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