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扶贫惠农 > 乡镇政府 > 红毛镇

以旅游扶贫为抓手,推进什寒集体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13    字体[ ]

   
分享到:

一、基本情况

什寒村坐落在琼中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中,海拔800多米,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这里森林茂密,溪流缠绕,环境幽美,素有天上什寒天然氧吧美誉,居住着黎苗同胞520人(100户),其中黎族180人,苗族340人,是全省为数不多的的黎苗混居的村庄。长期以来,受气候低寒、交通闭塞、生态保护等因素影响,什寒村曾经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近年来,在省委办公厅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定点帮扶下,琼中县委县政府结合什寒村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民族风情等独特优势,依托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多方整合资金,创新奔格内乡村旅游模式,把什寒村列为第一个奔格内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实现什寒村脱贫致富成为琼中旅游扶贫的新样板20138月正式开门迎客以来,什寒累计接待游客24.1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 1973万元,2016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21元,较2009年的946元增加12775元。什寒村先后荣获“2013年最美中国乡村”“海南最佳婚庆旅游目的地”“2014年中国最美乡愁旅游村寨”“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殊荣,2016年9月,什寒黎苗山寨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省开发乡村旅游点经验交流点。

二、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筑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提升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保证。我镇通过选优配强什寒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农村示范党支部”创建、选派第一书记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什寒村党支部工作水平。同时,将什寒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升级打造成为“党员驿站”,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信息咨询、用品供应、露营日常饮食补给等功能,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奔格内”乡村旅游的有机对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除服务外来游客外,还积极服务于村民,实现农村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的无缝整合,设立了“农事村办”便民服务窗口,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将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民政、综合治理、计生、党员服务、新农保、国土和小额信贷等服务事项纳入窗口,基本实现了“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的目标,较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办事效率,广受群众点赞。当前,什寒村特色产业鲜明、配套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黎苗文化浓郁、农户安居乐业,慕名而来的游客更是流连忘返。

三、发展集体经济具体做法

    (一)抓规划引领,显特色。什寒村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好的规划。做好规划,发展思路就确定了。为此,我镇根据县关于建设“富美乡村”“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结合什寒海拔高度高、生态环境优、黎族苗族共居的特点,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为该村量身制定规划,提出将该村打造成为“天上人间,富美什寒”。根据这一思路,先后出台《什寒村委会联手扶贫规划》《什寒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什寒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什寒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指导。

(二)发挥优势,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什寒村紧紧发挥支部、党员的核心力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围绕农业产业化、富美乡村建设、少数民族村等扶持政策,在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项目资金的同时将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做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的突破口,将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作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途径,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引入林下南药、养蜂和等新兴产业,与琼中宝元堂南药种植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铁皮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全村共计发展铁皮石斛种植35.2;发展什寒林下益智种植2389亩,扶持54户农户养蜂,发展养蜂400箱,通过土地、劳务入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高效农业铁皮石斛的种植,目前已有58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参与种植,共种植铁皮石斛30亩,已收获三批,收益30多万元。

(三)理清发展思路,谋划发展集体经济新途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银行支持、镇村创建的方式,坚持以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为宗旨,以原居民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为基础,实现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为目标。通过合理分享利益,形成了“政府+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品牌+基地”“奔格内”什寒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即政府负责编制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旅游路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招商引资等;县旅游总公司负责跟踪指导、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以及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农民合作社负责民宿日常管理、组织黎苗歌舞演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提供住宿餐饮等;农户负责维护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和环境卫生。例如,县旅游总公司利用什寒村空闲农舍和学校旧址,改造成标准化驿站、客栈、民宿、露营地、茶吧,并携手什寒农民合作社对其统一运作管理。员工均从本村聘用,实现了村民就地就业,经营收入60%归农户、35%归投资公司、5%归村集体,2016年什寒村集体经济收入2700多元,结束什寒村多年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局面。截止目前,村庄旅游从业人员达300人,发展33间民宿,15农家乐,11家土特产店(含小卖部),全村100户全部不同程度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经营管理中。

(四)以整合资金为手段,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琼中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金融支持、依靠群众”的共建原则,结合“富美乡村”和乡村公园建设,以“兴边富民”资金为主体,整合“绿化宝岛”、环境卫生整治、扶贫开发等涉农资金3000万元,投入什寒村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什寒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功能齐全、便捷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具体措施 

通过积极发挥资金支持和产业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全村再次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一)强化领导班子,既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培养一些懂专业技术的新型农村之才,着重培养种养业技术人才。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鸡生蛋”,整合资金,推动村经济发展后劲力量。 

(四)争取政策扶持力度,争项目,揽资金,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如一事一议富美建设)帮扶。 

(五)建立联村帮扶机制,请求友善帮扶单位想“金点子”,出资金来帮助什寒村完善部分基础设施,解决部分困难资金,逐渐脱贫,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经验启示

(一)生态保护是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在什寒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琼中坚持以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为宗旨,以村民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为基础,不搞大拆大建,使什寒村得以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八方来客慕名而来,实现什寒开发乡村旅游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有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保留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风貌,才能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二)规划先行是基础。规划是行动的先导,琼中坚持把对什寒的扶贫规划摆在首要位置,高起点、高标准狠抓什寒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先后出台《什寒村委会联手扶贫规划》、《什寒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什寒村村庄建设规划》等文件,为什寒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实践证明,在扶贫工作中,只有做好规划,科学论证,反复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扶贫各项工作,达到精准扶贫的预期效果。   

(三)产业发展是支撑。产业发展,是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琼中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什寒扶贫的重要抓手,依托什寒得天独厚的资源和黎苗文化优势,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拓宽了村民的财路,获得了村民的支持,也为什寒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实践证明,只有紧抓产业发展这个关键,才能为贫困村增添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最终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四)农村改革是动力。改革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劲动力。什寒村顺应发展趋势,积极谋划发展出路,主动承接农村各项改革任务。例如,在政府引导下,村民积极参与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以此获得生产发展或房屋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利用集体或个人闲置的土地、民房或劳务等资源入股企业、合作社,以参股的形式分享农村改革红利,建立了政府、企业、村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自身收入。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离不开党建作用的充分发挥,只有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以党建促扶贫、扶贫促党建,才能保证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黎苗文化是依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什寒村民逐渐认识到自身黎苗文化的价值,充分开发利用黎苗婚俗、三月三、苗族冬至节等传统习俗,对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船型屋建造技艺、原始制陶技艺等传统黎苗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让到来的游客不断地体验和感受什寒丰富的黎苗风情。实践证明,扶贫工作中,加大创新改革力度,对村民因势利导,给予大力支持,才能彻底改变村民思想,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自行“造血”发家致富。

(六)基层党建是保证。脱贫攻坚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党建工程,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村党员干部的“双带”能力,以党建促扶贫、扶贫促党建,才能保证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通过选优配强什寒村两委班子,开展“农村示范党支部”创建、选派第一书记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什寒村党支部扶贫工作水平。同时,将什寒村级组织活动场升级打造成为“党员驿站”,让其充当乡村旅游中信息咨询、用品供应、露营日常饮食补给等多功能角色,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奔格内”乡村旅游的有机对接,初步形成了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发展融合的服务体系。

、下步提升计划

    一是硬件提升重抓环境整治,继续完善住宿、路、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增设非物质遗产展示馆、会议厅、旅游商品展厅等服务功能区。深挖文化内涵,结合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开发趣味性强和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

二是软件提升。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依托当地黎苗文化,加强民族特色技艺培训,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的情趣。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是市场资本化运作。抓好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利用PPP模式,以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试点为手段,发挥政府指导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优势,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什寒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开发和投入,增强什寒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激活旅游扶贫产业活力。